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5-0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海亮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是我国的一首文明史诗,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要求,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不但要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还要做好相应的活态传承,以资源的科学化系统化利用,让古老大运河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具体而言,可基于环境美学理论,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审美价值的显著提升,更加具象、直观地展现好千年运河的文化特质和内涵底蕴。

 

景观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针对意象世界开展的相关体验活动。现实设计中,有时会因为忽视审美活动的动态化发展,或提前预设了一些形而上的美学理念,而导致无法满足人的意象变化需求。以景观设计为例,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美”预设为美学中的某一项审美标准或理念要求,而不重视景观自身发展中的动态变化,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审美意象。事实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不同植物也是各有特色。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所有的设计活动都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与人的生活生产行为有效结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若只是机械地实施运河景观设计,最终只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凸显运河特质须做好“水文章”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在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治理和美化水域空间。但是在此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运河流经的沿线城市中,部分城市由于对运河两岸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水质因污染出现了浑浊的现象。部分城市因沿岸绿地景观空间用地较为紧张,相关设计还停留在微观层面,尚未建构起完善的休闲游憩空间。不但不能体现出环境美学中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降低了设计本身的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大运河沿岸生态文化景观保护的可持续性。

 

此外,目前很多城市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没有“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虽然有些“走在前”的城市已经尝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运河主题研学活动,或推出了多条运河主题的休闲文旅线路,但总体而言,不论是城市自身,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运河沿线的各种景观设计还不成体系,未能形成协同联动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整体效应。

 

高水平提优大运河文化遗址生态景观设计

 

建议在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中将运河沿岸的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

 

首先,要全面提升与美化大运河沿岸生态景观系统。加大对大运河沿岸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力度和养护力度,结合地方的水域特色栽植不同的植物景观,以求既能有效改善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又能切实提升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且基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点状分布特性,相应的景观设计也呈现出不同形态。要在环境美学的总体视角与框架下,因地制宜地提升不同区域的运河文化审美价值。对于大运河江苏段而言,可以结合江南水乡连绵起伏、枕水而居的特色,将当地的其他文化资源、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元素融入其中,整体营造出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审美意象,并对其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提升大运河江苏段生态景观设计开发和空间利用质效。

 

其次,可借助景观营造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可在实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且最大化保障文化遗产价值原真性的基础上,加大对相关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力度,以更好实现运河沿岸文化空间的活性提升。从环境美学的视角出发,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生态方案”。特别是对当前还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遗迹,更是要增强保护意识,前瞻性地做好相关保护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最大化保护遗产资源的同时,适当采用一些景观营造手法,以提升景观的艺术审美。鉴于不同点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史等人文元素,存留着一些独特的生态痕迹,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兼容并蓄的融合法”,最大化实现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平衡统一。

 

最后,应以整体性思维重构大运河沿岸休闲游憩系统。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为当地建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游憩系统。在此过程中,需要有效保障游憩系统的完整性。如,大运河沿线廊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借助绿道有效串联各个点位的文化遗产资源。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和大运河周边水利工程设施等相结合,建造面向公众开放的水利遗址公园,以主题性的游憩休闲空间打造,有效串联运河沿线文化遗址,或沿岸线打造生态步道、城市文旅步道、滨水景观步道等,为人们提供系统化景观慢行游憩体验,让人们在身临其境的“慢游”中深刻感悟大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未来,在环境美学理论视域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现状,积极融入美学思想及生态美学设计理念,从不同视域、不同方向以及不同领域创新景观设计方法,以更好彰显和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的特色化、个性化,打造高层次以及高品质的大运河文化遗址景观。

 

(作者为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文旅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2024专项课题〈编号:CCIPEWHLY2024028〉研究成果)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